“脉、浮、头、项、强、痛”六字,当作六句读,言脉气来尺寸俱浮,头与项强而痛。《易》以“艮”为山,又以“艮”为背。
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,天有暴寒者,皆为时行寒疫,宜用辛温药发散。此微与前条不同,因未曾妄治,津液未亡,故三日自解。
然大、小青龙,即麻、桂二方之变,只足以解营卫之表,不足以驱腠理之邪。逐句研审,何者为仲景言,何者是叔和笔,其间若脱落、若倒句,与讹字、衍文,须一一指破,顿令作者真面目见于语言文本间。
不知原其人之自伤,而但咎其时之外伤;只知伤寒之因,不究热伤其本;妄拟寒毒之能变热,不知内陷之阳邪,发见其本来之面目也。麻黄汤发卫中汗,不须啜稀热粥者,此汗是太阳寒水之气,在皮肤间,腠理开而汗自出,不须假谷气以生汗也。
虚寒相搏于营卫,卫气不足以御之,此恶寒所由来也。涩则少气少血故中风,今长则气治,故愈。
今人多有阴筋上冲小腹而痛死者,名曰疝气,即是此类。如夏月盛暑而伤寒吐利,多有用姜、附、吴萸而始效,隆冬严寒而病温,多有用石膏、硝、黄而热乃解者。